许汉青:人跟人之间的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不要给自己设限。
许汉青老师,一米八的身高,三七分的短发整齐而有序,给人一种沉稳而又坚毅的气质。他身着一身休闲装,脚下踩着一双运动鞋,步履从容,黑色镜框下蕴藏着对知识的热切追求和对世界深邃的洞察。他慢慢地走过来,淡然且谦逊,让人不禁对他产生了好奇。
许汉青2017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同年入职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任教师。今年是许汉青到新技术学院的第七个年头,也是他教师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必然的结果 意外的惊喜
对许汉青来说,项目成功立项的喜讯来的有些突然。《国家艺术基金(一般项目)2024年度资助项目名单》公布的那天下午,他正在上课,但他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成功获批的喜讯已经在学校工作群中散播开来,这次获批国家级项目立项,是学校首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实现了学校在该项目上“零”和“质”的双突破。老师们在群里接连送上祝贺,获奖的喜悦感染并鼓舞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许汉青谈到项目申报的经历时说道,“一定要先关注这个项目,很多老师有时候觉得国家级项目离自己很远,甚至就不考虑,我觉得我们应当将视野拓宽至更广阔的领域。”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地球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许汉青表示,他一直觉得人跟人之间没有那么大差距,大家都差不多,没必要给自己设限。他说,在了解到项目申报的相关信息后,你就要研究确定好自己的方位,选择合适的赛道。国家级项目的前期准备至关重要,必须依赖于充分的前期成果作为支撑。这要求必须慢慢做,踏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从眼下的实际出发,逐步积累经验和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最后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
正如福楼拜所言,“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的”。许汉青创作的作品入选省厅级美术展览十余次,获得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展览一等奖,入选湖北省美术人才创作项目扶持工程,多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许汉青项目成功获批立项,前期积累功不可没。
关于具体的文本申报材料写作,许汉青说,“在着手进行申报之前,务必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整个申报流程及其相关指南。必须严格遵循所规定的步骤,不得有任何偏离。”项目申报内容需严格遵循政策要求和标准,特别是涉及主题性的方面。确定主要方向后,接下来是深入分析和具体撰写文本。在这一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论至关重要。“例如,我采用图像学方法论来构建文本。”另外,务必避免过于口语化或散漫的写作风格,保持文本的正式性和严谨性。在具备基本方法论和框架后,才可以开始具体内容的撰写。
第一次申请国家艺术基金就获批立项,这让许汉青深感意外,但是这也有其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许汉青连续五六年的参加国家级美术画展的经历给予了他信心和底气。许汉青说,这次项目成功立项对他意义重大,获得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以前都是教学之余做一些创作,不知不觉走到这个节点上,我对创作的态度将更加认真,接下来会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创作,增加一定的体量。”这次的项目成功获批也给许汉青带来了一些压力,除了自己的热爱以外,多了一份期许,他将带着新的动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往后的创作当中。
灵感的激发 灵魂的快乐
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灵感所阐述的是阅历。许汉青说,他的创作素材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他的手机里储存着几千张图片,这些都是他的灵感来源。许汉青平时喜欢看电影、看解说、看旅游博主的视频,一旦他发现好的画面就立马截图保存。看到一些好的作品和图片会及时的把它保存下来,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他参加“湖北高校第九届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获一等奖的水粉画作品《守护》的色调来源就是朋友圈的一张图片。许汉青创作灵感的激发源自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当积累素材成为一种习惯,灵感就会源源不断。
为了受众的需要,还是表达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必须面对的一个取舍难题。许汉青说他还没有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就是两个阶段,草稿就是灵感的一个记录,灵感的记录它就非常鲜活,鲜活的东西就很容易打动人,但是草稿它是为了成品,成品他肯定是考虑到受众的需要,这样就会导致考虑的东西变多,作品里面的东西会很满,传递出的信息很多,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到最后这也是理所应当的。
许汉青说,他真正觉得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创作的过程,创作时及时的反馈,比如说某一块颜色,某一个构图,当时给他回馈的愉悦感觉。创作时的即时愉悦感受对他而言是一种持续的刺激和动力,最后取得的成绩就是一个意外之喜。他所追求的不是陶冶情操,也不是释放情绪,更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浮于表面。“我还是作为一个学科去对待,以一个学术的态度更深入的去做这个事情就是我的乐趣。”
审美的根源在于感受力。许汉青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以治学的严谨态度全身心投入,这种体验带来的愉悦感受与即时反馈的情感冲击,直接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灵魂。维系一个人长期的做一件事情的是内心的热爱,没必要把它当成一件辛苦的事来做。
异曲而同工 两手都要硬
许汉青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艺术与技术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底层的审美方面交会。 许汉青感慨道,其实无论是用电脑设计还是手绘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最底层的设计思维。他说,“在电脑上运用色彩跟在纸上运用色彩,底层就是一个色彩关系,色彩三要素的一个节奏感、组织关系、对比关系,只要理解最底层的思维,你换任何工具其实都一样”。
对于艺术类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许汉青从技术革新对教育教学带来挑战的角度做出了回答。许汉青认为当下中国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正面临一个挑战,目前兴起的AI技术会替代一部分原来的人工技术性的东西。因此,从长远来看要着重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审美高度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有手头的能力。在教学中,许汉青认为成果的展示十分重要,学生的课程作业可以展示,写生的作品可以展览,通过记录让大家都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有氛围的科研 有温度的学校
在谈到新技术学院时,许汉青面露喜色,他说学校的科研激励机制越来越好,对青年教师的学术科研是全力支持的,这为他提供了持续向前的促进力。学校在制度层面上给予了教师广阔的学术空间,在日常的管理中又有情感的温度。许汉青说,“这个艺术基金项目刚开始了解的人并不多,只有艺术领域的比较关注,但是我在系里申请的时候,得到了系里全力支持,然后到学校层面也是一样的态度”。用许汉青的话讲,只要是好的学术项目,只要是想做科研,学校都会无条件的支持。
一个如愿的结果,不仅是一系列事实的积累,更是一种状态的持续。正如许汉青所想的那样,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应该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对生活的享受。